5200小说网

从生产力到竞争力——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5200小说网】地址:www.5200xsw.cc

提要:生产力是社会有机体的功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社会的思想关系和社会的物质关系对生产力有直接作用,说明生产力不是要素,不属层次范畴,不是社会某部分要素的功能,而是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功能。政治经济学是物质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整体经济学。

关键词:生产力 社会有机体 精神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 个别生产力 功能

质能转化 社会有机体

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是社会的内容;作为它们的一定组成方式的社会形态,才是社会的形式。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说成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把复杂的社会有机体作了简单化的处理。

社会是有机体,生产力是社会有机体的功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社会的思想关系和社会的物质关系对生产力有直接作用。生产力不是要素,不属层次范畴,不是社会某部分要素的功能,而是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功能。所以社会有机体就是经济有机体。

自从斯大林在《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这篇文章中提出经济基础是内容、上层建筑是形式的观点(见《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301页)以来,我国不少哲学教科书一直沿用了这个观点。如:“在社会经济形态中,由社会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是内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而言是形式”(艾思奇),“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形式,它同时又是上层建筑的内容”(韩树英、肖前、李秀林)。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经济基础,属于社会存在,这是没有疑问的。上层建筑,有些人认为完全属于社会意识,另一些人主张不完全属于社会意识。但无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有着无可否认的本质不同。形成生产力的要素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固然是生产方式内部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则完全或不完全属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不能根据生产力的要素同生产关系之间是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推出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诚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一样,都是对称关系,但并不是凡对称关系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等范畴之间都是对称关系,但都不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当然,人类社会是一有机整体,无疑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正好像我们不能根据人是一有机整体,就说人的骨骼是内容、血肉是形式一样,我们也不能根据社会是一有机整体,就说经济基础是内容、上层建筑是形式。如果我们承认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不愿把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看成是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中两个不同组成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就不应否认: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是社会的内容;作为它们的一定组成方式的社会形态,才是社会的形式。因此,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说成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把复杂的社会有机体作了简单化的处理。这在理论上是根本错误的;在实践中,造成理论和实践相互关系的颠倒,即理论上承认上层建筑服务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力,实践上是生产力服务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

搞清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是理解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前提。

顶天立地 劳动者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劳动者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劳动者的生产力,只是社会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微缩。

劳动者,无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者还是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劳动者,也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无论是生产的主体还是社会的主体,都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劳动者的物质因素,即劳动者的**构成;劳动者的精神因素,即劳动者的意识,包括潜意识和显意识;显意识中又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包括意识的过程和意识的结果。劳动者的物质因素是精神因素的基础,精神因素是物质因素的主导。没有物质因素,精神因素无从产生和发挥作用;没有精神因素,人的**构成同动物的身体活动没有本质的不同。因此,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都是人之人为的必要条件。

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就是指他的**的能力——体力和他的精神的能力——智力。这两种能力在任何劳动者身上都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只是由于分工的不同而在不同的劳动者身上有不同的比重。体力劳动者所具备的体力及其现实的发挥程度,要高于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所具备的智力及其现实发挥程度,要高于体力劳动者。但二者的区别只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体力劳动者的比重将逐步降低,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将逐步上升,劳动者中的体力因素将逐步降低,智力因素将逐步上升,而且二者将加速度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正由于劳动者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所以劳动者不是社会的一个层次,而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只是劳动者的本质力量——劳动能力——生产力——体力和智力的展开;劳动者的生产力,只是社会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微缩。社会系统中的两个基本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都同时既对劳动者的体力、又对劳动者的智力即劳动者的整体生产能力起直接的作用。因此,如果说,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也就等于说,劳动者是社会的首要因素;如果说,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是体力和智力,那么这种体力和智力不是劳动者先天固有的,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具体体现。

软硬兼施 劳动手段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劳动工具的生产能力及其现实发挥,是整个社会系统整体功能的具体表现。劳动工具只有在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现实地发挥生产力。

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同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中介,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方法。

人的劳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劳动是使用工具的活动;同样,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理性,即人的精神因素。人在劳动中使用工具,既是人的理性及抽象思维能力的原因,又是人的理性及抽象思维能力的结果。因此,人的劳动工具,从最简单的劳动工具开始,就凝结着人的精神的因素,或者是人的精神因素的物化。因此,物质因素和物化的精神因素,是劳动工具之所以是劳动工具的必要条件。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劳动工具同劳动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即使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又使劳动工具中物化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两者互为因果,使各自成加速度发展,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既然劳动工具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对称与统一,那么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就都必然要直接间接地对劳动工具的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起着作用。劳动工具的生产能力及其现实发挥,是整个社会系统整体功能的具体表现。劳动工具只有在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现实地发挥生产力。生产力只能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

劳动方法即劳动者操作、使用劳动工具的方式、方法、技巧。如果说,劳动工具是劳动者同劳动对象发生关系的中介系统中的“硬件”,那么劳动方法则是这个中介系统的“软件”。如果说,“硬件”尚且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那么“软件”则纯粹是精神因素,或劳动者的精神因素在作用于劳动工具时的直接表现。这种精神因素是在劳动者同劳动工具的相互作用中形式和发展的,通过劳动者的精神系统而同整个社会的精神系统处于有机联系之中,劳动方法成为生产力归根到底也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之一。

软硬兼吃 劳动对象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既然是人化自然,就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外化;这样物质的人化自然必然有人的精神的因素。潜在的劳动对象也有精神的因素。

劳动对象,分为潜在的和现实的,现实的又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

潜在的劳动对象之所以有精神的因素,是因为:

人们虽然不能现实的把握潜在的劳动对象,却可以通过想象观念地加以把握潜在的劳动对象,并通过自己的世界观确定潜在的劳动对象的存在;

潜在的劳动对象同现实的劳动对象的区分只能在观念中进行,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

潜在的劳动对象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对象的程度、速度,取决于劳动者和整个社会的智力水平。

因此,潜在的劳动对象从本体上看,是纯粹的物质;然而一旦成了劳动对象(即使是潜在的),也就成了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使其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只能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

现实的物质的人化自然和现实的精神的人化自然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因为,既然是人化自然,就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外化;这样物质的人化自然必然有人的精神的因素,精神的人化自然也只能以物质因素作基础。它们都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有机统一,都同整个社会系统处于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之中;他们的生产力都只能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

既然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那么它们之间的现实结合,也就是它们之中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相互结合,构成了社会有机体;这个有机体中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产力,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美男危险诱爱:情遇腹黑神秘邪少 轮回长生,从请孔圣当家教开始 末汉混日子 盛世枭宠凤妃天下 国色芳华 适爱 憨怂爷万里追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