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数字经济与对称经济——对称经济学与对称逻辑学 (第1/6页)

天才一秒记住【5200小说网】地址:www.5200xsw.cc

提要:政治经济学的各种定理、公理,有那么多的例外甚至“悖论”存在,是由于传统逻辑的线性思维方式所致,是由于线性思维方式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不对称所致。经济现象是社会生活中最具体,最核心的现象,要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必须用对称逻辑。对称逻辑是对称经济学的逻辑。

传统逻辑的学科定位决定悖论的定位,悖论的定位决定怎样才算成功地运用数学,决定对称逻辑的学科定位。本章通过分析人类思维结构的历史发展、人类逻辑发展的几大阶段由此形成的几大逻辑类型,揭示逻辑发展的逻辑,并对几大类型逻辑予以合理定位,指出对称逻辑产生的逻辑与历史必然性,指出对称逻辑是对称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消除经济学悖论、建立科学的经济学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对称逻辑 悖论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思维方式 数学。

恰到好处 传统逻辑的学科定位

传统逻辑也是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研究思维的学说,因而决不是什么“形式”逻辑。

与把概念说成是思维的形式相联系,人们通常把传统逻辑说成是关于思维“形式”的学说,传统逻辑也就成了“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任务是撇开思维的内容,单纯从形式方面考察思维”(肖前),“形式逻辑作为一门研究既成的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的科学,由于它撇开了思维的具体内容,因而也就撇开了概念的内在矛盾”(彭漪)。我们认为,正好像传统把概念说成是思维的形式是混淆了概念和语言一样,把传统逻辑说成是思维形式的学说是混淆了传统逻辑和语言学。如果像马克思说的,只有语言才是思维的形式,那么,只有语言学才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和形式的规律(如语法规则)的学说。而传统逻辑一开始就不是什么“纯思维形式”的科学。传统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判断的主词和宾词的联系就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客观关系,列宁说他的逻辑学是寻求、探索,它接近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后来传统逻辑的发展,与其说被“形式”主义化了,还不如说是被歪曲化了。因为,根据恩格斯的传统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关系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的比喻,可以认为辩证逻辑(对称逻辑是辩证逻辑发展的高级阶段)研究人的认识的理性阶段的规律,传统逻辑则研究人的认识的知性阶段的规律。超出了传统逻辑的适用范围,把传统逻辑应用到整个人类认识的过程,使它成为诡辩的工具并陷入悖论是并不奇怪的。黑格尔之所以认为传统逻辑可以成为诡辩工具,是因为黑格尔把传统逻辑和形而上学混为一谈,从而把传统逻辑的局限性绝对化了。但正好像超出了真理的应用范围,把真理变成谬误并不等于真理本身就是谬误一样,超出了传统逻辑的适用范围,把传统逻辑变成诡辩的工具也不等于传统逻辑本身就是纯形式的东西。

对象决定内容,特定的对象决定特定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辩证逻辑(传统的辩证逻辑是矛盾逻辑,是辩证逻辑发展的低级阶段)“把同一律、对称律、排中律扩展应用到思想对存在(客体)的关系上,因而辩证逻辑的基本规律——对立同一律有客观基础,辩证逻辑是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研究思维,而形式逻辑只是把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应用在思想对思想的关系上”,因而传统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没有客观基础,只是“思维在形式上正确的规律”,传统逻辑只能是形式的逻辑(田运)。我们认为,这是对“客观基础”作了片面的理解。诚然,事物包含矛盾,包含对立统一,这是对立同一律的客观基础。但任何事物都是相对静止状态和绝对运动状态的统一;对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即同一事物、同一属性、同一关系在同一时间、地点下的确定性的反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个反映是人类认识的必经阶段——知性阶段的基本任务,因而同一律是知性认识的基本规律。否认了同一律的客观基础,就是否认了质的相对稳定性,就是相对主义;也就是否认了知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必经环节,把辩证的理性认识看成是可以凭空产生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在形式上正确的规律,是语法规则等,而不是同一律。

高等数学有内容,初等数学也有内容。根据恩格斯的比喻,我认为,从传统逻辑到对称逻辑(中间经过矛盾逻辑),是人类思维方式发展的两大阶段。人类认识,无论是低级的还是高级的,都是客观对象的反映;因此,无论是传统逻辑还是对称逻辑,都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作为它们研究对象的人类思维、思辨和实在的关系,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世界是无限的,本性是辩证的和对称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从相对到绝对、从抽象到具体、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过程。这里面有量变,也有质变。相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从传统逻辑的思维方式到对称逻辑的思维方式,达到对世界的对称本性的认识,是认识发展史的一大飞跃。如果说,在此以前,人们满足于传统逻辑的思维方式,把它看成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因而往往陷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现在人们感到,要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只有用对称逻辑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用传统逻辑的思维方式是不够的了。这时候,传统逻辑给人以脱离思维对象的假象,是正常的;把传统逻辑看成是“形式”逻辑,甚至进而把传统逻辑混同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来批判,是难免的。现在的任务,是通过历史的和全面的考察,从假象返回本质,还传统逻辑以本来的地位。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逻辑也是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研究思维的学说,因而决不是什么“形式”逻辑。

人们之所以把传统逻辑看成形式逻辑,还因为人们把知性认识阶段以同一律为核心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混为一谈。人的知性认识阶段以同一律为核心的思维规律虽然由于其一般性特征,在表述形式上可以符号化、抽象化、程序化,但仍然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传统逻辑规律内容的具体化和形式的抽象化、数学化、符号化是对称的双向同步过程。符号化不等于形式化,学科体系形式的符号化不等于学科定位的符号化、形式化。仅仅根据传统逻辑规律在表述形式上的抽象化、数学化、符号化就把传统逻辑看成是形式逻辑因而具有普适性是线性思维的产物。

剥茧抽丝 解悖的唯一途径

使各种逻辑各得其所,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思维结构。这种使各种逻辑和谐相处的逻辑,就是逻辑的逻辑——对称逻辑。

悖论的定义: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表面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悖论的本质,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

悖论的根源,是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

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例如,“对与错”同“真与假”是对应关系,而非等同关系。“我这句话是假的”之所以成为悖论,是由于混淆了这两对范畴。如果这句话确是假的,只能说明表述正确,而不能使这句话弄假成真;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只能说明这句话表述错误,也不等于这句话是假的。要把这句话表述正确与否,同这句话本身内部的真假区别开来。很多悖论都是把表述的正确与否,同表述内容的真与假混为一谈。内容的真假,不因表述的对与错而改变。内容是真的,不因表述错变成假的;反之,内容是假的,不因表述正确而变成真的。

西方经济学以传统逻辑为思维方式、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通过严密的数理逻辑推导建立起来的一个又一个体系,都是社会某个经济现象的抽象;虽然都有合理的因素,但总体上都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逻辑严密的国家干予主义和同样逻辑严密的自由主义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相互之间没有兼容性,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把传统逻辑形式化造成的悖论。而所谓的“幸福悖论”,根源也在于把传统逻辑形式化的思维方式和对象的不对称。西方经济学在没有改变自身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想把幸福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快乐经济学收入髦下,我想也不过是附庸风雅。

宇宙的本质是同一的;宇宙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本性同宇宙本质的不对称说明,矛盾只是宇宙的局部情况;矛盾辩证法只是辩证法发展的一个阶段,矛盾辩证法、矛盾逻辑的普适性是相对的。作为矛盾逻辑的辩证逻辑,只是传统逻辑向对称逻辑转化的过渡环节。把矛盾逻辑形式化、把矛盾逻辑普适性绝对化,也会产生悖论。

建国以来,矛盾辩证法就先后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矛盾辩证法悖论。建国以来所有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展开的争论,均源于矛盾辩证法、矛盾逻辑的悖论。这也是为什么争论各方都能自圆其说,因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根源所在。

把悖论运用到实践中,使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实践中各个要素、要素和结构之间不对称,就会出现悖境。

根据五度空间方法、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从本质到现象展开的过程。由于《资本论》对市场本质的定位是错误的,所以它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不属于从本质到现象的过程。《资本论》描述的客观经济过程与主观政治目标不对称。就客观的经济过程来讲,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物资要素与人的要素的对称;而在政治目标上,则要突出劳动者在价值增值上唯一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反“剥削”,需要“一大二公”。这种不对称是造成社会主义运动左右摇摆的根本原因:右,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然而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左,符合马克思主义,然而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建国以来左右摇摆的悖境是“资本论悖论”在实践中的展开,也是中国生产力发展不快的宏观方面的原因。总体上讲,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给生产力发展带来破坏,“文化大革命”是极端表现。

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到**,是市场经济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就是幸福的社会、幸福的经济。《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的共同要害,是把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划等号,把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划等号,因而都没有把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因此,建立在政治经济学矛盾辩证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只能是空想社会主义,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实践的证实。

在间接投融资为主体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得不到统一,被称为金融“三元悖论”。当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直接投融资为主体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社会金融体制仍然以间接投融资为主时,社会大量游资不能转变成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而必然转变成投机和无序运动,并演变为周期性金融危机,从而产生投资和需求、生产和消费脱节的“二律背反”,这个“二律背反”就是金融悖境。什么叫泡沫?不正常的溢价本身就是泡沫。股价溢价上市,股市投机比重高于投资;股市泡沫是盘剥中小投资者的陷阱,是大企业圈钱的渠道,是两极分化的平台,照样蕴含金融危机。这说明直接投融资中,创业投融资必须占主导。所以,在大量游资存在的今天,政府应该适时地引导创业投融资,而不仅是股市投融资。市场体制的结构是对称的;各个要素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不对称向对称转化。体现知识运营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知识运营为主导、直接投融资为主体、创业潮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将走出金融“二律背反”、“三元悖论”,使社会大量游资能转变成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使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得以统一;从根本上避免金融泡沫与金融危机,使各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资本论》和以《资本论》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认为必须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实践说明,传统的公有制只能造成效率低下、公有资产流失,蕴含着另一种形式、然而本质上更严重、造成比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损失更大的经济危机。

这也是一种悖境。《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具体模式的设计,不是“未能”,而是“不能”,根源在于范式的内在的逻辑出发点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必然结果,就是空想社会主义悖境。要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必须走出《资本论》矛盾逻辑蕴含的悖论及由此悖论造成的悖境。

走出悖论及由此造成的悖境的唯一途径,是给传统逻辑和矛盾逻辑合理定位,明确它们各自的性质和使用范围;在现实的思维过程中,使各种逻辑各得其所,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思维结构。这种使各种逻辑和谐相处的逻辑,就是逻辑的逻辑——对称逻辑。

合算与合理 数理逻辑的定位

数理逻辑并未超出传统逻辑的范畴。数理逻辑在学科性质、学科体系构成上仍然属于知性逻辑。

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关系,是知性逻辑与理性逻辑的关系,而不是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的关系。是否现代逻辑,不是看形式是否现代化,而是看学科定位有否转移和提升。数理逻辑作为传统逻辑中演绎逻辑部分的形式现代化,不是现代逻辑的标志。数理逻辑本质上仍属于知性逻辑的范畴,因而也仍然属于传统逻辑的范畴。

数理逻辑学科体系的形式化,不等于整个传统逻辑学科体系的形式化。传统逻辑学科体系的形式化,也不等于传统逻辑学科定位的形式化。只要传统逻辑学科基础没有改变,其学科定位就没有改变,其学科性质就不可能是“形式逻辑”。

要把“应用”和“结合”区别开来。

不能把普适性更大的学科应用到一门较具体的学科中去,就认为是这门学科同普适性学科的“结合”。任何一门学科都要运用哲学、语言、逻辑,并不等于这门学科同哲学、语言学、逻辑学的“结合”。数理逻辑作为数学在学科体系上的“逻辑化”,是演绎逻辑在数学中的应用,而不是逻辑和数学的“结合”。数理逻辑不是逻辑和数学相结合产生出来的新学科,数理逻辑并未超出传统逻辑的范畴。数理逻辑既不是传统逻辑发展的新阶段,也不是和传统逻辑相并列的性质不同的新学科。数理逻辑在学科性质、学科体系构成上仍然属于知性逻辑。

滥用数理逻辑,把经济学数学化,是把只有理性才能把握的知识硬塞入知性认识的框架,其结果就是出现悖论。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出现大量悖论的根源。

要把“真假”与“对错”区别开来。

真与假,是知性逻辑(数理逻辑)的研究对象。对与错,是理性逻辑(含对称逻辑)的研究对象。合理不合理,是对称逻辑的研究对象。

知性层面上的真假,就是知性层面上的对错。不能用知性层面上的真假和理性层面上的对错之间的不对称,得出真假和对错是可以相互分离、真假是纯形式的结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系统三国 特种兵之利剑纵横 透视神眼 英雄集结吕布重生 抗战之无赖英雄 雪域格桑 随身万能卡:王爷,种田去!